找到相关内容310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衍空法师:佛法、生命与教育 ——“缘起的生命教育”与“生命定向”增进计划

    是那。 其实,意义和态度是主观的,是源自一个人内心的意趣和偏好。某甲能于金钱名利寻找到意...

    衍 空 ( 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教学顾问)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80573295.html
  • 论初期佛教“识”之概念及其特点

    的方式,所作之研究,各带著一定偏好或成见的研究,因而有所见与有所不见。    (三).重实际体验的理论论述  由于与主流学界有著不同的关注点,彼此间意识理论发展的方向就有所差异。而在佛教哲学的观点底下...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873532.html
  • 增长五根,悟入实相

    不要注意太多所缘,而完全专注在少数所缘上。心会很快恢复正常,放慢步调。最后就可采取舍的态度,以此想法来抚慰心:“行者没有偏好,没什么好急的,对我来说,唯一重要的事,就是观照任何发生的事,不论好坏。” ...

    班迪达尊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4474073.html
  • 宗萨亲波切著:造作与无常(2)

    和平、名望,和它们的反面一样,都是暂时的。而且悉达多当然不会偏好天堂美景或天堂经验,它们也都是无常的。  我们也许不懂,为什么悉达多说一切和合事物皆是无常?为什么他不只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就好?不提“和合...是正面或负面的,我们就能善用它们。财富、健康、和平、名望,和它们的反面一样,都是暂时的。而且悉达多当然不会偏好天堂美景或天堂经验,它们也都是无常的。  我们也许不懂,为什么悉达多说一切和合事物皆是无常...

    宗萨亲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93874339.html
  • 谁说的话──巴利与汉译经典关于说者的差异

    偏好舍利弗而描述他回答摩訶拘絺羅的問題,巴利註釋書仍然註解說此經應該被歸類是為了進行討論而提問[28]。由此可見,甚至註釋書也未試圖貶低摩訶拘絺羅而把他當作一位智慧較低的提問者。假如巴利傳承真的有...

    无著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173881374.html
  • 生死的省思 —从生死的探索到现代生死学建构课题

    或宗教领域;换言之,我们无法为其贴上特定的卷标。然而,在面对生死这样深奥复杂的课题,我们往往会依一己之观点或偏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及探索,而导致不同立场的理论或答案。不同的答案有如不同的卷标,我们又...

    慧开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174581389.html
  • 信仰如无法制,精神必定走私

    认为合适的东西——只听从由他的社会经历所决定的偏好的引导。” [11] 这就是中国当代社会中信仰与宗教的最基本的区别。这一区别,将深刻左右着中国人对宗教与法制关系的认识和讨论。   二.宗教与信仰间的...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593482661.html
  • 变革社会中的社会心理:转换、失调与调适

    的干预寻找理论依据。凯恩斯认为,由于“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这样“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

    叶小文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8325388985.html
  • 伦理学中的形式与实质

    离不开普遍性的向度。康德在谈到道德自律时,便强调了意志的自我决定与遵循普遍法则之间的一致性。[2]这种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同时又是社会道德秩序所以可能的前提。当个体仅仅以各自的偏好为选择和评价的...

    杨国荣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111091963.html
  • 法界缘起论

    二致。第十门也是一个综合,谓一与一切,更互相望,普融无碍。   基于对“十”这个数字的偏好,法藏对三观作出了极为烦琐却又不乏美感的解释。其后澄观、宗密等华严后学都非常重视三观学说,他们两人都分别撰...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055195628.html